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癫痫的历代医家论证和治疗

  癫痫,在中医学中又称癫、癫疾、痫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文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到《黄帝内经》时期,又进一步对癫痫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素问·奇病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素问·长刺节论》)治疗则以针灸为主。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若僵惊,起如狂”的描述,指出了本病的发作也有精神失常的表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使用了“癫痫”的病名,并将癫痫的临床证候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金元以降,医家开始重视痰浊与癫痫的发病关系。朱丹溪认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并提出“大率行痰为主”(《丹溪心法》)的治则。以后,痰浊成为医家公认的主要病因。到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明确指出了本病属“脑系”疾病的概念。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又提出了阴痫、阳痫的分类方法。而王清任则对瘀血阻络的病机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创制出多首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本病的专方。总之,历代医家积累了大量防治本病的经验,并总结出不少迄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