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颈部脉痹的致病因素多由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血脉,及年老体衰,肾精亏损、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过极及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的痰浊、瘀血等内因病理产物交织而致血液凝涩,甚至脉道闭阻而引起。病机多属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肝脾肾范畴。

1、脾虚湿阻
《内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如嗜食膏梁厚味过量,易致痰浊留置,阻碍血脉,日久损伤脾胃而发此病。较早论述了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脾主运化,主升清降浊,如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停滞脉内,聚湿生痰,痰成之后伏于血脉阻碍气机,导致预动脉斑块的产生。

2、痰瘀互结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盛,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或冷或热,或结食,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菲一,故云诸痰。”巢元方以“津血同源”为理论,及早认识到痰瘀之间的互联关系。认识到痰瘀是致病之本。《景岳全书》:“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因脾主运化,脾之运化失常,影响水谷运化,过盛水谷不能正常转运,化为脂浊流入脉中形成痰浊,或者素体脾虚,水液失运,转而聚湿成痰,痰入脉中,血行不利,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故致颈动脉斑块形成。

3、气滞血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泻,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泻之,而水谷乃化。”阐述了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衰弱,肝条达舒畅无力,气机易郁滞失疏,气滞则血瘀,血瘀易发痰浊又成为致病原因,使病情缠绵难愈,可致瘀毒发生。此与唐·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有异曲同工之妙。

4、瘀毒内蕴证
《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说明痰瘀日久化毒,损伤脉络,致颈动脉斑块发生。而,张京春等结合AS现代炎性学说认为:血脉艰涩,瘀滞日久,则为“败血”、“污血”,邪为之甚,蕴久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与AS易损斑块溃烂、糜烂、炎细胞浸润、出血等系列病理演变想通。说明瘀毒也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致病因素之一。

5、肝肾亏虚证
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产生瘀血,可导致病情缓慢进展,皆以肾脏阴阳的虚衰、失调为基础。发生AS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亏虚,肝肾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痰瘀内生,阻碍血液流动,血行不畅,瘀滞于内而发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