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古代中医对智力低下的辩证疗法

  智力低下属中医的“痴呆”、“五迟”、“五软”、“惊胎”、“解颅”等症。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如《黄帝内经》有脑髓主神明的说法。而脑髓又由肾所生,所谓“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脑为髓海”(《灵枢·海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憎塞侯》中把病因责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患病所致,病机为阴阳不和或不足,致使心神悟塞,神识不明。其后,历代医家如钱乙、朱丹溪、王肯堂、徐春甫等多有论述。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十分清楚地提到父母精血不足、孕期多病、早产、产妇高龄或堕胎不成等与本病密切相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本病的病机。对于有关临床症状,古人也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如《婴童百问》中指出:“五软者,……又有口软,则虚舌出口。”颇似伸舌样痴呆。在治疗方面,则多从心、肝、脾、肾四脏着手,但对本病疗效较差,预后不良,古人也颇有同感。如王肯堂在论解颅时指出:“凡得此疾,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逐,而成废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等著作中也一再强调智力低下的儿童治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