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历代中医对白内障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白内障之名。今之所谓白内障一病,包括在内障眼病这一大类之中,如圆翳内障、如银内障等。唐代《外台秘要》将本病称为“脑流青盲眼”,谓:“无所因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痒……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症状描述颇为仔细。由于各人睛珠混浊的程度、颜色、形态、位置及原因不同,名称各有所异。宋元时代《秘传眼科龙本抡》一书,对内障眼病分类有23种之多,每种症候,均作了具体论述,后世的《世医得效方》、《审视瑶函》、《证治准绳》、《目经大成》等医书也多有论及。在病机方面,《龙木论》认为主要由肝风或肝脏积热所致,元代倪维德则强调“阴弱不能配阳”,肾阴不足为其本。明代《针灸大成》认为其病因为“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在治疗方面,古代治法也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医家誉为“开瞽第一品方”,《龙本论》中还载有20首治疗内障眼病的专方。针灸治疗,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记载,以后的《千金方》、《龙木论》均有许多介绍。《针灸大成》在提出针灸处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此外,中医还较早运用手术治疗本病,如《外台秘要》“用金篦决”,《龙木论》较详细地论述了金针拨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