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气滞血瘀”。

  产妇分娩后,子宫胎盘剥离处,有许多栓塞性血管,是细菌滋长的良好基地,此处受感染后,子宫静脉受到侵犯,感染可扩展列髂总静脉及下肢静脉。如子宫底部的静脉受感染,则可迅速扩展至卵巢静脉,在左侧可蔓延上升至肾静脉,在右侧可直接蔓延至下腔静脉,亦可延及髂总静脉。若炎症继续进展,血栓亦渐渐伸展上升,严重时静脉壁肿胀坏死,感染的血栓化脓,形成化脓性栓子脱落,散布于血液中,成脓毒血症。化脓性栓子随血流散布全身各处,成迁移性脓肿,最常见的是肺脓肿,其次为肾周围脓肿,常可引起死亡。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可分为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两大类。

  第一类为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生于子宫内膜炎之后,常见于产后1~2周出现。产妇有寒颤,高热,可持续数周,但也有断续间歇。持续性下腹痛,疼痛可放射到腹股沟、胁腹或肋脊角,下腹软但有深压痛,常局限于盆腔一例,子宫活动受限。移动子宫时可引起感染侧的疼痛。深压时偶可摸到受累的静脉丛如长形肿块,压痛明显。受累的静脉在较高或较深的部位时,盆腔检查可无特殊体征发现。

  第二类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当病变累及下肢静脉时,因血液回流受阻,下肢可出现水肿、疼痛、皮肤紧张及发白,引起所谓“股白肿”。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症状,常在产后2~3周出现,可有寒颤、发热,发炎的静脉摸之如条索状,有压痛,患肢的温度略高于对侧。病程可持续很久,栓子迁移不多见,很少引起死亡。

  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因阳性体征不易为临床发现。当产后有持续性原因不明的发热,伴有盆腔疼痛及深压痛时,就应考虑有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可能。

  《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临证指南医案》说:“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读医随笔》说:“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说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淤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中医认为,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气滞血瘀,淤血与好血决不相合,随气血之运行而留滞于经络,犹如江河之淤砂阻滞,淤血不除,新血不生,且淤积化热,则诸病丛生矣。因此,产后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宜活血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