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祖国医学的“急惊风”范畴。

  早在《内经》上已有惊痫的记载,认为“热则生风,风生痰”。宋以前的中医文献中有“惊证"、“惊侯”、“惊痫侯”的记载,多与痫证相混。北宋初期的《太平圣惠方》首次出现急惊风、慢惊风的病名、病因病机等的记载,指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神之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脉,若热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搏,故惊而不安也。其侯遍身壮热,痰诞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抽掣,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是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也有急惊风的记载,对惊风阴阳虚实的辨别,比《太平圣惠方》更为明确、严格、适体得多,为后世辨治小儿惊风树立了楷模。中医认为小儿急惊风的病因病机为:①外感邪热。②湿热宿食停滞。③惊恐。惊恐客忤为小儿常见之病因,一般不易被人察知,小儿肝常有余,“惊则气乱”,心神为之不安,肝风极易妄动,恣食肥甘乳食,“肠胃乃伤”,积滞生痰生热,为急惊之变的又一诱因。外感风热不得解散,挟痰热内扰,而成急惊。总之,必具心肝之热,痰滞之积,外有风邪之引,三者合一,乃易发搐。老中医张锡君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外邪侵袭肌表,邪易入里,郁而化火生热,火甚生痰,热极生风,导致发惊。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惊、风、痰、热”。中医还认为,痰滞胶结胸中,阻其气机升降之道,风邪外引以痰滞为据点,热升则不得降,邪热挟心肝之火上凌,冲击及脑,而致惊搐昏瞀。中医还认为急惊之因除受大惊之外,高热也是其因,这与现代医学的高热惊厥有相似之处。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自新生儿至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存6个月至4岁之间,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惊厥多在体温上升早期发生,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没有神经系统异常的体征。退热后1周脑电图检查可正常。据统计小儿高热惊厥在全部小儿人口中约占5~8%,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孩子中,5~8%都发生过高热惊厥,男孩比女孩多。

  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约有1/3病例在以后的感染发热时常可引起抽搐复发。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多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脑炎、脑膜炎引起的发烧抽搐不在小儿高热惊厥之列。
 
  根据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年龄、发作类型等不同特点,医学上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类。

  1、单纯性高热惊厥
  多见于6个月至4岁,发病早期(6小时以内)体温上升,体温多在38~40℃,之间出现惊厥;惊厥一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极少数超过10分钟,发作次数多数仅1次;发作类型,多数为全身性、对称性(婴幼儿可不对称);惊厥前精神无异常,抽搐后意识恢复快;脑电图在退热1周后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2、复杂性高热惊厥
  发病年龄不定,可在8个月以前或8岁以后,起初高热引起惊厥,发作数次后地热甚至无热也发生惊厥;惊厥持续时间可达15-30分钟以上,反复发作多次;惊厥发作类型,明显局限性;惊厥前后有精神异常(原有脑外伤、窒息,中毒史);脑电图热退1周后有异常波型;预后差。

  老方堂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温之邪逆传心包:初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咽红,脉数等,继则逆传心包,引动肝风,神志昏迷,抽搐惊厥。治宜疏风清热,开窍镇惊。

  2.邪热直中引动肝风:高热烦渴,白晴赤色,手脚抽搐,牙关紧闭,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3.气血两燔:高热烦渴,衄血、尿血或斑疹,惊厥,舌红绛,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4.邪热炽盛,内传营血:手足疭瘈,角弓反张,多部位出血。治宜凉血解毒,凉肝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