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骨一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症、挤压综合征、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运动性缺血症、肌群高压症等,属于祖国医学的“痿证”、“跌打损伤”等范畴。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于创伤后肢体血脉损伤或受压,血供不足,引起肌肉变性、坏死,结果形成瘢痕、挛缩而影响其功能的一种严重病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

  筋膜间隔区是由肌间隔、深筋膜与骨间膜等构成,几乎闭合而少弹性,血管与神经大多通过其中。肢体受到创伤,长时间受压,剧烈运动,或筋膜室内肿物等因素影响。而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阻断室内血液运行,使室内肌肉、神经等组织缺血失养,缺血后毛细血管内渗透压迅速升高,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入肌肉和神经组织间隙,形成组织瘀血水肿,进一步增高室内压力,使缺血进一步加重。这样,缺血水肿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肌肉组织大量坏死。坏死组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使体液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引起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失调而成本病。

  临床上遇到急性损伤、肢体长时间受压或剧烈运动病史,又有患肢灼痛难忍、肿胀、张力高,被动牵引该筋膜室内肌肉则疼痛加剧,或患室内肌肉肌力减弱,或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局部皮肤青紫、苍白,感觉异常等时,应首先考虑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本病早期也可能肢体肿胀不甚明显,远端血液循环、运动感觉均好,仅肢体局部深层灼痛难忍,表皮麻木,这也是神经肌肉缺血的表现,应进一步检查确诊。也可结合全身症状,如肢体肿胀一段时问后患者出现发热、烦躁、呼吸深长、恶心、呕吐、口溺引饮、神志不清、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也应疑为本病。换言之,当患者肌肉丰富的部位受重物挤压,在重物移去后,随之而产生的病症(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首先考虑为本病。如在塌方时,伤员被大量的土块、石头或重金属物挤压l小时,几小时或更长一些时间后获救,即有可能发生本病。因此,凡肢体受压的伤员,受压时间超过l小时以上,均有发生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有的伤情较轻,在伤后好几天才发现少尿、血尿、高血钾等,应提高警惕。

  本病有如下特点:①肢体肿胀,疼痛与原发损伤不符,②伤肢肿胀,有偏侧性紧张发硬。③受累肢体牵拉试验阳性(受累肢体肌肉被动伸展活动引起疼痛)。④伤后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及继发性神经损害体征。

  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多由肢体损伤后,血溢脉外,瘀血蓄积,凝滞肢体筋膜间隔区内,引起区内压力增高,微循环障碍和组织损害。《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而利关节也。”治宜活血化瘀,利水通络。

  老方堂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一)瘀阻脉络型:跌打损伤后,肢体肿胀疼痛,压痛明显,肢端麻木,屈伸无力,舌青紫,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消肿通络。
  (二)肝肾亏虚型:损伤后期,筋腱拘挛,肢体萎废,手或足呈爪状畸形,麻木不仁,活动障碍。舌红少苔,脉细弦。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