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丹毒

  慢性丹毒,属于祖国医学的“阴疽”、“阴斑”等范畴。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和鼻炎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其它如营养不良、酗酒、两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症促发因素。

  慢性丹毒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即丹毒在同一区域内(如小腿、面部)周期性复发。复发时局部和全身症状仍与急性丹毒相同;发病急骤,常先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迅速向四周扩大。有时皮损上可发生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增多,好发于小腿及头面部,婴儿常好发于腹部。全身症状和皮损一般在4-5日达高峰。若不积极治疗,尤其是婴儿和年老体弱患者,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疡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皮疹消退时,局部可留有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脱屑。

  慢性丹毒复发时,症状可能比前一次轻。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损被阻塞,日久可继发象皮肿(多见于小腿)。若发生于颜面者,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临床上,有部分慢性丹毒患者复发时往往呈虚寒征象,即局部浸肿,疼痛不显着,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木胀感。

  慢性丹毒多由体虚内有伏寒,阴寒内盛,逼其无根之火浮散于外所致。《外科证治全集》说:“诸疽自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共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腰,何能解其寒凝,……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血虚不能化毒者,尤宜温补排脓”。

  慢性丹毒的治疗,宜温中散寒,祛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