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66063799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在中医学中无确切的病名,众医家根据其证候表现如头痛、眩晕、晕厥、肢体麻木、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等,将其归属为祖国医学“眩晕”、“健忘”、“厥证”等疾病范畴。结合其发病部位和症状属“脉痹”范畴。“脉痹”证候描述始见于《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明·李梃在《医学入门·痹风》中提出“皮、脉、肌、筋、骨五痹”之说。颈动脉斑块归属五体痹之“颈部脉痹”。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与椎动脉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等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表现,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起始多无明显症状,颈动脉严重狭窄时可伴有头晕、头痛、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颈动脉斑块是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调查,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到了60岁后,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2020年,30-79岁的中国人中,估计有2.7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颈动脉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发生的首要元凶。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密切相关,约25%-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斑块引起的。而西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中医对其临床证候研究甚早,能系统的认识及进行独特的治疗。

【病因病机】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额病因机制相同,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危险因素,都能够引起颈动脉血管的损伤,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中医认为颈部脉痹的致病因素多由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血脉,及年老体衰,肾精亏损、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过极及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的痰浊、瘀血等内因病理产物交织而致血液凝涩,甚至脉道闭阻而引起。病机多属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肝脾肾范畴。

2、痰瘀互结 李雪霞认为: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产生瘀血,可导致病情缓慢进展,皆以肾脏阴阳的虚衰、失调为基础。周仲英等认为:发生AS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亏虚,肝肾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痰瘀内生,阻碍血液流动,血行不畅,瘀滞于内而发此病。

【症状表现】


1、脾虚湿阻

《内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如嗜食膏梁厚味过量,易致痰浊留置,阻碍血脉,日久损伤脾胃而发此病。较早论述了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脾主运化,主升清降浊,如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停滞脉内,聚湿生痰,痰成之后伏于血脉阻碍气机,导致颈动脉斑块的产生。

2、痰瘀互结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盛,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或冷或热,或结食,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菲一,故云诸痰。”巢元方以“津血同源”为理论,及早认识到痰瘀之间的互联关系。认识到痰瘀是致病之本。《景岳全书》:“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因脾主运化,脾之运化失常,影响水谷运化,过盛水谷不能正常转运,化为脂浊流入脉中形成痰浊,或者素体脾虚,水液失运,转而聚湿成痰,痰入脉中,血行不利,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故致颈动脉斑块形成。

3、气滞血瘀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泻,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泻之,而水谷乃化。”阐述了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衰弱,肝条达舒畅无力,气机易郁滞失疏,气滞则血瘀,血瘀易发痰浊又成为致病原因,使病情缠绵难愈,可致瘀毒发生。此与唐·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有异曲同工之妙。

4、瘀毒内蕴证
《血证论》曰“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说明痰瘀日久化毒,损伤脉络,致颈动脉斑块发生。而,张京春等结合AS现代炎性学说认为:血脉艰涩,瘀滞日久,则为“败血”、“污血”,邪为之甚,蕴久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与AS易损斑块溃烂、糜烂、炎细胞浸润、出血等系列病理演变相通。说明瘀毒也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致病因素之一。

5、肝肾亏虚证
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产生瘀血,可导致病情缓慢进展,皆以肾脏阴阳的虚衰、失调为基础。发生AS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亏虚,肝肾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痰瘀内生,阻碍血液流动,血行不畅,瘀滞于内而发此病。

大部分颈动脉斑块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时发现斑块的存在,当血管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狭窄,才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症状
一些颈动脉斑块较严重的情况,可引起短暂性的脑缺血症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单侧肢体运动、感觉失调、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等。
当脑部缺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失眠多梦等症状。
当眼部缺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偏盲、黑曚等。
短暂性的脑缺血,一般持续几分钟,大多数患者会在发病1-2小时内恢复,少数在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在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2、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跟死,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不能说话、严重出血昏迷等症状,且伴有影像学特征。

【中医辨证论治】
1、脾虚湿阻证: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2、痰瘀互结证:燥湿化痰,活血通络。
3、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通络。
4、瘀毒内蕴证:化痰、祛瘀、解毒。
5、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